如果您还没有读过过前面两篇文章,可以在这里看到:(1)(2)本文中我们将深度解析这些趋势性,并且,指定其政治代价。
重新审视个人化新闻
在全面文章的概述中我们解释了,个人化的新闻是指报道中突出个人,而弱化制度,社会和政治大背景的一种倾向性。
比方说,电视节目主播的播报风格,甚至在节目中的形象都要依据市场的情况下,随着新闻观众和新闻产品之间变成了品牌认知的关系 ,新闻已经在个人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调查的结果而定,而报纸则被要求紧跟读者的生活时尚,这种个人化的包装趋势是由那些职业新闻顾问,或者说“新闻策划大师”开创的,Philip MeHugh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策划大师之一。
电视节目必须要有一个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亲切的主持人……要做到这点,主持人必须具有非同寻常的人格魅力”(Edward W. Barrett ,“民俗电视新闻”)
以电视/视频为主的大众传媒已经重置了一种新闻报道模式,其特点就是赚钱,廉价成本和易于生产 。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也就是广大公民—这种模式毫无意义。然而它早已在现代“新闻”界处于非常高的层次,大多数媒体把它当成了金科玉律。
NBC的著名节目“ Today”的制片人Jonathan Wald在“ 911”之后是这么说的:“早晨醒来,人们希望知道他们身处的世界是否安全,他们指望我们来帮助他们确认是否一切正常”。在今天这个充满活力的新闻时代,对于“我所处的世界是否安全”这种问题,答案未必会使人感觉安慰,但新闻个人化的重要性,也就是对“我所处的 (霍华德·库兹,“自9月11日袭击以来,《电视早晨》显示了重新发现的世界新闻”,《西雅图时报》)。
华尔街日报对政府停止大规模公共就业计划的报道是其中典型之一,虽然该报道可以从社会,政治和经济等众多宏大背景的角度展开,但是,报道的最初却是这样的:
“对我们穷人来”“’旧金山-—第一缕尚带寒意的阳光洒在Haight-Ashbury说,这样一份工作已经很好了。。清洁工说,’有了这份差事,我就能养家糊口。等我把这儿的活儿干完,还可以回家照料我的小女儿。帮忙她把硬纸壳塞进鞋子里保暖。我妈妈过去就是以此的’。”(《华尔街日报》,6月17日)
虽然按照新闻写作习惯,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最先交代,最无关的内容要放在最后,但是这篇文章一直到第八段才开始谈就业计划可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造成的影响,而且此重点只花了三段内容 ,紧接着继续进行清洁工催人泪下的个人故事。
从克林顿时代后期开始,福利制度改革席卷全国,记者们纷纷涌向各种政府部门和职业培训项目,试图寻找和以前不一样的个性化故事。基于两党意见统一,于是对新闻的干预相对优先。因此,至少有几百名穷人当上了15分钟的媒体明星。
实际上在他们的故事里,新闻的个人化倾向发展到了极致以至于新闻本身也成为了个人故事发展的一部分,而另外个人经历的隐形记录。其中一些女性由于受到了ABC,NYT等资深媒体的采访,曝光率给她带来更多的粉丝,在纽约时报后来的一次采访中,这位女性告诉记者,整个过程最令人骄傲的是,“我的11岁的儿子大声说:’妈妈你又要上新闻了!’……”(从福利卷到主演角色。作者:JASON DEPARLE)
政治领导人的个人化是尤其突出的,这在中国也一样(更多详见《中国政府已攀上景观政治的边缘》和《互联网时代: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恋文化》)就是说,我们从新闻中了解到的更多是那些那些有权有势的,光芒四射的个人 ,而不是政府如何运作。而是说帕莱兹:“重要新闻都离不开这些权力人物的活动,按照(Media Power Politics。作者David L. Paletz,Robert M. Entman)想想美国主流媒体对马云,王健林等富豪的痴迷。
小布什,里根,奥巴马等等的成功不仅仅得益于个人魅力和公关能力,就如小布什的“壮志凌云”亮相那样, 电视上的政治角色需要专业人员的公关团队来策划新闻事件,拟定公关策略,才能在一贯贯彻具有高度性的媒体报道中占到便宜 。
David Gergen是首先了解媒体“政治人物个人化”的高度的传播策略大师之一,在为克林顿效力之前他也为里根做媒体宣传主管,里根能赢得新闻界“伟大交流家”雅号,David Gergen功不可没。Gergen认为,政治人物的政治生命至少他们在新闻中的个人形象是强悍还是软弱。他奉行的原则是, “最好的防卫就是进攻” — —然后把这点发挥到了极致。
在传媒至上的时代,这种权力观已经成为政界的标准思维。克林顿由于个人丑闻加之没有掌握David Gergen的教诲,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遇到了麻烦,支持率总是50%上下波动。当年一位克林顿内阁告诉记者:“一个总统如果总是48%支持率,那么每次大一点的投票都将意味着生死关头— —这种情况下你要对付的局面是,那些议员们不知道要拥抱你还是踩死你”。
最著名的出生地阴谋论中,一些国会议员在媒体上煽风点火,据估计有17位议员直接或含沙射影地对出生地提出过争议(The Birthers in Congress)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扣扣熊” Stephen Colbert曾经讽刺说:“应该让这些人去证明自己不是一只短吻鳄的非法子孙”。
无疑这种东西非常具有现代“新闻”所珍惜的“价值”。
最后夏威夷州州长出面以平息阴谋论。可惜的是,一旦这种有争议的问题成为了新闻话题,人们就开始不由自主地被错误观点所吸引,多年后直到如今你仍然能听到出生地的挑战。然而人们现在应该知道了,奥巴马政府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出生地,他对真相的封杀抓捕了史上最多的举报人,扔下了更多的炸弹,以及甚至的绥靖态度,却没有主流媒体关心。
-个人化新闻的政治代价-
如果新闻只关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者,失败者,他们的个性和个人冲突,那么,新闻受众获得的有关权力及其政治后果的看法就是严重扭曲的。帕莱兹指出,新闻报道突出的往往是表象,政治斗争中愤怒的声音和激烈的场面,以及涉及到的各种名流— —反正只要充满戏剧性的东西就行,而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实际影响却极少被触及,或者说,很容易被遗忘。
我们必须指出这点是因为,一直所谓的“海外中文媒体”对政治八卦的崇拜已经成为了中文界一种现象级典型,暂且不议他们发表的内容究竟是不是真实的,这种个人八卦崇拜的结果就是,在公众眼里,政治世界变成了一个神秘王国,里面的角色一体强大到呼风唤雨,成为软弱得无所作为。这些都不是真实的。
不了解权力的架构就很难理解政治体系实际是如何运作的。
并且, 对遥远的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感情投射可能会造成新闻受众形成自我中心化和种族中心化的思想。新闻给受众造成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观念,突出的是“我”的安康,“我”的群体,和“我”的国家的本质,而与己不同的一切社会现实,都被认为无关紧要 。
虽然,大多数新闻会平衡报道正反两方面的意见,但是,很少能为受众提供解决双方分歧的有效方案。相反,在新闻中,媒体往往喜欢把不同派别的观点描述成截然相反的对立面。如此般,受众要想不费力气把事情看明白,就只能选择那些与自己的信仰和偏见相一致的事实了。 而是就这样被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