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通信的最令人难忘和深刻的新闻事件是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在这一大规模内乱时期,中东和北非公民将网络通信技术融入其革命性的努力中,组织了抗议活动,并记录了有关网络通信的实例。国家的残酷行为,并与渴望获得内容的全球受众共享有关革命的第一手信息[ii]。 在埃及,革命的成功在很多方面证明了新媒体和开放互联网的解放力量。
美国渴望利用所谓的网络通信的“民主潜力”,已起草了促进使用此类技术实施民主政治变革的政策。 美国希望通过资助可以颠覆审查的技术的发展,对如何通过信息网络进行组织的活动家进行培训以及支持私营企业的倡议,来表明美国支持对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追求。
在本文中,我认为倡导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民主化的传播媒介可以促进美国的国家和商业利益。 美国既是互联网的发明者,又是其最大产业的发源地,其地位确保了互联网的全球采用将为该国带来切实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将技术与民主联系起来的争论是关于全球连通性与美国持续霸权之间关系的讨论的代表。
在第一部分中,我将概述美国当前的互联网政策,并比较国务院所倡导的“开放互联网”学说与美国为促进免费获取信息所做的历史努力。 我比较了美国在冷战时期有关公共外交的政策与现代努力吸引外国人之间的关系。 当前,美国提倡使用网络交流作为吸引外国激进主义者并侵蚀专制和非民主政府机构合法性的手段。 我试图证明,美国在信息自由流通和人权传播方面的交流政策绝非革命性的,而是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这种追求过去曾指导美国决策者。
由于互联网的跨国性质,各国在其国内领域实施的政策对互联网本身的性质具有直接影响。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我将概述一些地区大国的互联网政策,尤其是俄罗斯,伊朗和中国。 这三个国家均已实施了互联网政策,以巩固其国内和区域利益。 这些国家所接受的政策各不相同,从简单的方法(例如信息防火墙)到更先进的意见形成技术[iii]。 确实,一些国家甚至走得更远,以至于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使自己完全脱离了全球信息网络,而选择了区域网络。 我试图证明这些国家通过限制对Internet的全球信息访问,既授权国内信息技术公司从本地市场中获利,又确保这些公司的行为与政府的领导理念同时进行。
在第三部分中,我将探讨美国相互竞争的自由贸易信息政策的争议交叉点,以及俄罗斯,中国和伊朗等国家的限制性政策。 我将分析国际组织内部有关互联网治理和监管,美国信息公司与外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对2011年阿拉伯革命的国际反应的辩论。我认为,有关互联网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国际论述代表对此类技术的价值和目的的意见分歧。
在第四部分中,我将重点介绍当前美国互联网政策的近期眼光,尤其是其基本逻辑和对互联网使用的假设。 此外,我研究了互联网服务的当前商业趋势如何破坏美国政府在国外推广的民主潜力。 我用这些悖论作为证据,表明美国有关互联网的外交政策并非着眼于人权,而是利用所谓的互联网连接的积极利益来促进开放的国际贸易。 我还将揭露增加私人利益参与决策的弊端。 许多学者,技术主管和政策制定者,例如Manuel Castells,Eric Schmidt(Google主席)和Jared Cohen(Google Ideas的负责人和前国务院顾问)都认为,社交网络连接性的增强有可能侵蚀现有的权力结构并改变民族国家作为统治机构的百年典范[iv]。 显然,通过允许大型科技公司(相信其服务会削弱政府权威)制定官方政策,美国政府可能正在削弱其作为权威权威声音的角色。 尽管有内部口头禅或公司理念,但私人利益对公众没有政治或社会责任。 因此,我认为,如果美国希望实现全球经济自由主义和民主传播的既定目标,则必须重新考虑现有的互联网和信息政策。
我得出的结论是,美国政府和技术产业强国推动以民主为目的的互联网使用有助于从积极的角度来构架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和民主。 就有关网络通信的假设基于通信技术的过时概念而言,这种逻辑是有缺陷的。 互联网的使用和社会的“网络化”并不一定会带来更自由,更开放的公众,即使确实进行了民主改革,也不一定意味着亲美立场将伴随着这些改革。
进一步阅读
梅森,保罗。 为什么到处启动:新的全球革命 。 纽约市:Verso图书,2012年。138-41。
Shah,Adeel A.和Sheryar T. Sardar。 沙尘暴:数字时代的无领导革命 。 纽约:全球执行局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60–63。
瑞秋·麦金农。 “中国的“网络专制主义”。”解放技术。 埃德 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和马克·普拉特纳(Marc Plattner)。 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2012年。83–90。
Schmidt,Eric和Jared Cohen。 “数字化颠覆:连通性和权力的扩散。”《 外交事务》第 89期,没有。 6(2010年11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