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个微博帖子吸引了许多用户讨论。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毕业后我去上海找工作。 第一天,我在街上迷路了,然后我问了一个方向,但是人们给了我相反的方向,我继续迷路了……最后,我错过了采访。 我觉得所有上海本地人对外界都不友好”。发布此信息5个小时后,该帖子下有1,982条评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与博客作者都有相同的经验,讲述了类似的故事,既支持博客作者,又对这种情况添加了一些个人看法。 这是该博客下的部分评论。

“我去过很多城市,但只有上海人给了我错误的方向。 但是,一家超市的老板给了我正确的方向。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区域性虐待”,但我希望给我错误方向的人早日死亡。”(5009喜欢)
“你真倒霉,我去了上海,一个老人知道我来自中国北方,只是不理我。 我很感激,因为他没有给我错误的指示。”(3429喜欢)

“我见过无数次,上海人的确会给别人错误的方向。 学生还可以,但是老人不好。”(2878喜欢)
“我在2010年世界博览会上去了上海,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我想知道这是否是上海的特色吗?”(2285喜欢)
“几年前,有一个中年妇女,她的女儿走在海宁街。他们给了我们错误的方向,并嘲笑我们。 我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1855年喜欢)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分歧,这些分歧来自在上海居住多年的人们。 在将这些屏幕截图重新发布到QQ后,对此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我在上海工作,但从未遇到问题。 它只是在早上的地铁里拥挤。 我觉得上海非常具有国际性和包容性。 我穿洛丽塔(Lolita)连衣裙或传统服装,感觉很安全。”
“ ??? 上海如何被滥用? 微博实际上是假的,我怀疑他们从未来过上海。”
回到本周的话题。 Fake news的解释是什么? 如何将真假与假假分开?
如果某则新闻提供了0%的真实信息,那一定是错误的。 但是,大约50%? 99%怎么样?
在此示例中,原始海报根据他/她错过采访的个人经历,概括性地指出所有上海本地人对外界都不友好 。 然后,有人指出大多数不友善的人是老年人,而不是年轻人 。 在这种情况下,原始海报的结论是部分错误的,因为他/她草率概括了谬论。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有相同的经历,但并非完全正确。 另一方面,有人说这类事情从未发生过,或者认为微博提供了虚假信息。 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社交媒体具有基于相同的兴趣,相同的观点和相同的经验聚集人们的力量。 张贴者将利用整合行为收集支持性的观点,并压倒相反的观点。 从目击者的角度看,似乎所有人的观点都是相同的,但事实是对立的人害怕被欺负,因此他们选择沉默。 另一个故事,在某个高中没人能帮助被欺负的同性恋学生的原因是,一些支持者被沉默以保护自己而不是同性恋恐惧症。 但是,这种沉默将被一些英雄打破,例如我之前展示的QQ中的两个人。 由于“英雄”越来越多,证人的观点将得到更新,许多人将变成中立。 最后,事实将以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出现,例如实际记录或对不同人群的采访。
在发布假新闻之后,人们做出反应的逻辑顺序将在此功能中:发布假新闻->支持人员聚集在评论区域中->很少怀疑->(打架)->越来越多的怀疑->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权威或其他人->虚假消息结束。
“上海陷阱”的真相是,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是年轻一代,而从他们的家乡迁移到上海的时间减少了5年。 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别人都友好。 他们只是在探索世界,并在一个先进的城市中赚钱。 实际上,不友好的人大多数是60年代和70年代。 他们有古老和传统的观念,他们认为外界人士入侵了他们的领土或威胁到他们的经济。 但是,这类人仅占上海总人口的10%-20%,其余80%-90%的人并不像他们那么友好。
假新闻将对一个地方,一个人,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造成偏见和负面影响。 事情是假的,不仅意味着事件是假的,而且是泛化和印象。 新闻不仅包含事实,而且还包含个人观点,不同的描述方式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印象。 如果有两个句子:1.很少有有钱的中国学生通过UCI校园驾驶豪华车。 2.中国学生尽可能富裕,他们可以通过UCI校园驾驶豪华车。 他们都正确地描述了一件事,但第二件事似乎更笼统:中国学生都很富有。 第二句话的原始含义是“中国学生可以有钱,但只是他们的一部分”,但是当人们阅读时,它会给我们一种不同的印象。 虚假新闻使用这种策略来聚集人们并歪曲或夸大事实以传播虚假信息。

我昨天在FB上发布了一条虚假新闻,但得到一个回应,没有人喜欢。 (这很不寻常,因为当我发布照片时,一天之内会收到40多个赞和5条评论。)我故意输入错误的单词(peoject)和错误的日期(2019年2月29日),以使其有趣“实际上是假的”,并将地址设置为“木星”。 我希望有第二个回应🙁
